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

2022年04月05日 18:29 智能制造学院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从“贯通其中”到“重要内容”,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经成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紧要的任务。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更加深刻地把握体系化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意义,更加清晰地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应有样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着力强化党委统筹、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以更为完备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之基,贯通人才培养全程。

一、体系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建设,高校也不断通过具体实践探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但要看到的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也还客观存在不少需要克服解决的难题、需要回答应对的新题。我们必须以体系化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

体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实现的本质要求。以体系化的眼光观察、思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努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体系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实现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师生为对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导向、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多方面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多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矛盾运动所形成的整体自然就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运行的结果,价值的实现也不断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抓好了这个体系,就能明确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何处用力、怎么用力,而离开了这个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变为抽象的存在,也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在数十年的实践历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此间也仍然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及其提升。这些问题,尤其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孤岛”现象。在不少人的固有思维中,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党务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或者部门的事,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与人才培养同样密切相关的群体往往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事务处理或者生活保障层面,价值塑造的意识、动力和本领还不够强,进而使得育人主体的构成受到局限,工作似为“孤岛”。二是“条块”现象。现有高校组织管理体系之下,不同职能部门有着不同的业务职能,不同的人事岗位有着不同的业务职责。这种体系,一定程度上使得各自为战、协同不足、本位主义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有不少存在,各方面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结汇聚起来还不够充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联动、协作的育人合力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三是“片面”现象。一些学校在工作中容易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片面地简化为人事管理,对教职工思想政治状况的示范性、教育性等重视不够,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的倾向,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需要不断细化完善,全面、系统地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十分迫切。四是“脱节”现象。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呈现内容和方式与师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发展需要衔接还不够紧密,师生关注、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往往得不到及时、准确、透彻的回应和解答。把准时代脉搏、时间节点进而有效对接需求、吸引师生、回应期待还要下更大的力气。五是“隔膜”现象。主要反映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科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融合度和协调度不够,或对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教学内容、业务环节中的不同体现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生搬硬套的现象还时有存在,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师生工作学习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形同“两张皮”。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今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召唤,全社会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信息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带来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活动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能否以更加完备有力的姿态应对变化、迎接挑战,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事关人才培养的成效,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针对性和吸引力等的提高,始终在路上。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有些是新形势下产生的,但归结在一起,都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建设推进还不够有关,也迫切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体系化为重要着力点,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解答老问题、回应新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应有样态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本在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贯通,也就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笔者看来,更加完备有力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该是主体广泛激活、力量有效联结、对象全面覆盖、工作全程贯穿、要素深度融入的体系。

主体广泛激活。高校育人工作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价值熏陶和塑造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只教书不育人”、“只育智不育德”,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只做所谓的分内之事、不思育人之责,只靠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学校中将有很多本该发挥作用的育人力量没有得到充分激活,学生的“拔节孕穗期”也不可能获得最为充足的“水分”和“阳光”,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体系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广泛地激活育人主体,特别是专任教师这个群体,同时要让学校中方方面面的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各自育人的职责,不断增强育人的动力,并且自觉提升育人的本领,着眼学生成长发展定位工作目标、履行工作职责,在本职岗位上、举手投足中,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关爱、传送价值,帮助学生体味做事做人、求学奋斗的道理,形成“全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图景。

力量有效联结。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人、关照人。分散在高校各个部门、各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也只有围绕人、关照人,加强协同联动,突破“条块分割”,把力量汇集起来往学生成长需要、成才需要上聚焦,才能使各条战线的优势充分迸发,加工出一份份“味道可口、营养均衡”的饭菜,真正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各方面力量有效联结,既要考虑系统的力量,也要考虑个体的力量。系统层面,高校党委和行政的力量要有效联结,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党坚强有力的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统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此外,高校各机关部门和各个学院的力量要有效联结,形成围绕学科、教学、科研、实践、环境等重点育人环节的研究谋划、交流会商、协调协作的有效机制,确保各个机关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有效协同联动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确保机关的服务能对接学院的需要、机关的指导能对准学院的困惑,进而共同汇聚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强大合力。个体层面,要把广大教职员工、广大青年学生的力量有效联结起来,将各条战线教职员工的优势充分交叉融通,将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充分调动,形成“联合作战”的合力,共同研讨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探析学生深层次思想困惑,共同引领学生的价值追寻。此外,力量有效联结的根本在于有效,不能“形联神不联”,有效联结必须把握好协同联动与分工负责的关系,实现在协同联动下更好地分工负责,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更好地协同联动。

对象全面覆盖。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明道,是教育者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先决条件。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学生是天然的受教育者,教师则是天然的教育者。然而,要想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离不开其在校园里接触的每一位师长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因此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因此,体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基础的位置,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全面覆盖。实现对象的全面覆盖,一方面是实现学生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就是实现教职工的全面覆盖。学生的全面覆盖就是要覆盖各种层次、类别的学生。教职工的全面覆盖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每一位教师和职工。在全面覆盖教职工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类别、各个年龄段甚至各个学科的教职工的特点和不同,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在帮助教职工提升能力、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引领。

工作全程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等都各不相同,甚至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有情绪的起伏、状态的变换。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需要科学把握工作对象的特点,遵循工作对象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因时而进、深耕细作。对于教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要针对其职业生涯不同“路段”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厚师德,积极践行“四个相统一”。对于广大学生,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地全程贯穿其所在的学段、所处的时段、所遇的片段,并且形成螺旋式上升、层次性递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不同学段就是不仅要结合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生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对每个学段进一步细化,特别是本科阶段还要综合考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学段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不同时段就是要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假期以及开学季、毕业季、表彰季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贯穿不同片段就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力量,通过朋友圈、微博等便捷媒介,以及平时紧密的关注、关心、关照,尽可能多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思想波动,与他们分享喜悦、分担忧愁,为他们指点迷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中。

要素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华素”,但这些要素如果不能与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结合,必然会变成脱离实际、难以吸收的“空话”、“大话”,自然也就不能起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效果。因此,体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要素融入,并且是深度融入。要素深度融入,要坚持因事而化,结合学科建设、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环境营造等学校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的实际,深层次、全方位地与业务工作融为一体。融入学科建设就是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各个学科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坚持在每个学科凝练发展方向的时候就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并且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四个服务”。融入课程教学就是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个基础性、系统性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想听爱听、受益终身的“精神大餐”,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融入社会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劳动锻炼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深化思想、情感和政治认同,增进担当奉献的意识和本领。融入管理服务,就是要使得无论在学校哪个管理环节、哪个管理岗位,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以师生为中心的体验和服务,感受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让师生逐渐将这种价值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呈现。融入环境营造就是要突出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的陶染,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甚至每个建筑物以及各类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涵养德行的作用,同时也要突出网络环境的引领、规范、“滴灌”。在网络已然成为主要信息传播渠道的当下,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起来,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精准“滴灌”。

三、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如前所述,体系化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总抓手。步入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发展必须走稳走好体系化之路。深化推进这项建设工程,需要切实强化高校党委领导统筹,着力推动“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完善各类制度配套和保障,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备有力。

强化高校党委领导统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扯面广、涉及因素多,只有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统筹、落实好主体责任,才能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体系构建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统筹,必须要有过硬的领导统筹能力、有高效的领导统筹机制、有坚实的领导统筹基础。首先,领导统筹能力是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能力,高校党委只有做到娴熟运用,才能有序、有效构建好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领导统筹能力关键在于吃透情况、抓住要害,高校党委班子成员要深刻认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迫切需要、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沉到课堂、实验室、学生园区等育人一线“望闻问切”,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堵点”、“痛点”、“难点”,方能以此为基础谋划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其次,做好领导统筹,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制贯通上下、协调运行,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稳健有效。这就需要落实好责任机制和反馈机制,要以“第一责任人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总抓手,建立高校党委班子成员抓分管领域育人工作定期汇报机制,推动育人责任向各领域、各环节延伸;也要健全相关议事协调机构、明确议事范围和责任,定期研判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存在的不足和改进计划,针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及时拿出建议方案提请学校党委决策,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由宏观设计到微观落实进而不断迭代深化的闭环。再次,领导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把“能”赋到所有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线教职工,这就需要夯实领导统筹的基层基础。要把压实基层党委、党支部及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作为破解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突破口,推动院系党委、支部在教学、科研等重要环节统筹谋划、研判、推进育人工作,推动高校机关党委及职能部门支部围绕育人研究、落实、改进业务工作,推动党员教师、干部、职工成为立足岗位育人的先锋、标杆和旗帜,坚决避免基层组织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声筒”、“中梗阻”。

推动“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2]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时空场域当中,要达到时时、处处育人的目标和效果,需要人人都秉持“大思政”理念,并且使这个理念在人的思想层面领航、能力层面定标、动力层面牵引。思想层面领航,就是要将理念贯穿学习教育,引导育人主体时刻体察到育人要求所在,实现从“要我育人”到“我要育人”的观念转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岗位培训、“三会一课”等学习载体的作用,紧贴学校、学院办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等实际,结合师生的困惑与需求抓好各类学习辅导,把贯彻理念的各类政策要求、背景意义等分门别类、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教职工。能力层面定标,就是要挖掘理念的实践样板,帮助育人主体以此为对照逐步提升育人水平,实现从“我要育人”到“我能育人”的能力提升。这就需要在学习辅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适当的竞争机制筛选出一些能反映理念、具有示范性的个体和组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集中研讨”等形式将典型的做法、经验、思考让更多的个体和组织充分地、创造性地吸收,从而实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此外,还要时刻警惕、坚决杜绝“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的负向作用。动力层面牵引,就是要把理念融入考核评价,激励育人主体愿意将育人作为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长期坚持,实现从“我能育人”到“我愿育人”的动力升级。这就需要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同时防止把手段当成目标、把过程当成结果,进而完善资源配置、职务职称职级晋升等评价体系,引导机关职能部门、学院和广大教职员工更自觉地明晰育人职责、挖掘育人元素、密切育人联动、增强育人能力、提升育人实效,在推动“大思政”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中,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不断完善制度配套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所以称之为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将其以规则、模式、秩序等形式科学地固化下来,并且稳健有效运行。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特别是更加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之后,原有制度和机制就需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完善配套,才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基于此,完善制度配套保障就要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破题,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就需要高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能明晰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层面的组织、不同类别的任务以及不同岗位的个体,以分层、分类、分众为原则,对有关职责或要求进行梳理,完善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确保制度发挥作用、体系有效运行。所谓分层,就是要分别站在学校、机关部处和学院、个体三个视角,来考察其制度需求,让学校、机关部处和学院、个体都能明晰各自的任务书、着力点,从而提升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所谓分类,就是要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思政、职工思政等不同类别的重点、难点任务形成相应的项目化、平台化、标准化的制度规范,既明确工作的目标、考核的指标,也明确实施的路径、推进的策略,通过制度设计化解制度执行过程中“上下一般粗”的问题。所谓分众,就是要根据教师、干部、职工、学生的不同任务、特点和需要,梳理各类制度重新编辑整理,并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展示,形成“说明书”式的操作手册,让教师清晰了解其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过程中的育人着力点、能力提升点、发展激励点,让干部、职工清晰了解其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的育人职责、育人规范和实践案例,让不同阶段受教育的学生清晰了解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应完成的重要学习任务、实践任务以及相应的等级标准,从而让制度真正用起来,真正形成促进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深度融合、高度统一,促进师生由自发育德向自觉育德积极转换的完整制度配套保障体系。

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在新时代征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省历史经验、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实际,以体系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实现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的目标,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8.

(《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

上一条:把党建和思政工作优势不断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 下一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Copyright © 2024 智能制造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成都工业学院